作者/何芙蓉
“我2013年开始做淘宝,当时女装的行业平均退货率不到15%,很多做得好的店铺退货率在8%以下。但现在淘宝女装类目的平均退货率已经在40%-45%左右,直播带货的平均退货率更是在60%以上。”
淼淼是一位服装商家,从事多年服装生意的她深刻感受到电商退货率的逐年走高。她同时表示,这几年电商退货率上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,且幅度越来越大。
【资料图】
“退货”本是电商购物的一项消费者保障措施。消费者在电商购物时买到的衣服不合身、遇到产品质量问题,诸如此类的客观原因导致消费者退货本是正常现象。
但近些年,越来越多的外部因素正在推高电商行业的退货率。
平台商家作为消费者退货的直接责任人,正在经受高退货率的困扰。
正如上述服装商家所言:“因为质量、尺码等确切问题导致的退货,我们可以在自身产品上下功夫,提升质量、精确尺码以降低退货率。但现在大部分的七天无理由退货,是我们商家不能左右的。”譬如,因为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、物流门槛的降低,以及电商决策模式的迭代,都在加速这一现象。
于商家而言,外部因素导致的退货率上涨已经变得不可控。
线上“试衣间”的成熟
电商退换货越来越频繁的另一面,是电商基础设施的充分完善,这也是电商平台不断降低消费者网购戒备心理的结果。
一位电商行业人士表示:“现在电商退换货的越来越多,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消费者退换货越来越方便,用户退货所付出的时间与金钱成本都已经足够低。”
一方面,快递的普及间接拉高退货率。国内快递发展一日千里,十年前,电商快递还停留在“一周达”甚至是“半月达”,而今天,行业的关键词是“半日达”乃至“小时达”。C端寄件越来越方便,因而反过来降低消费者的退换货门槛。
国内快递业已经与电商深度融合,甚至走向为电商平台定制服务的发展阶段。例如退换货上门取件几乎成为各电商平台的标配,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以退货。
另外,运费险政策的出台直接降低了用户退换货的成本支出。于商家而言,开通运费险是提升店铺成交量的一种手段,尤其像服装等品类,运费险与销量直接挂钩。
“我们是有运费险的,您可以放心买回去试一试”诸如此类的话术,已经是网店商家的标准营销推广语。以运费险为前提鼓励消费者买回去“试一试”,这也直接埋下了增加店铺退货量的隐患。
以淘宝天猫为例,假一赔四、退货运费险、极速退款、上门取退、七天无理由退换等服务基本成为卖家的标配。这些服务是电商进入深度发展后,平台不断完善消费者服务与保障的体现。
正如上述电商行业人士所说:“不能片面地说是平台的退换货规则导致了行业退货率的升高,但不可否认,这些利好消费者的退换货政策明显提升了消费者退货的便捷性。”
同时从电商宏观发展来看,行业越来越卷,平台基于消费者的服务只会增加不会减少,这也间接培养了消费者更强势的购物心态。
据一位小红书博主透露,很多小穿搭博主在前期为了节约成本,她们都是买回来拍完再寄回去,因为有“七天无理由退货”,几乎不会有什么损失。
琳琳是一位深度网购爱好者,其日常所需的鞋服、首饰、护肤品等都被淘宝天猫承包了。据她表示,她现在基本已经养成了“一次下单多件,收到货后再挑选最满意的”购物习惯。
“尤其是买衣服时,我只买有运费险的。很多时候只看图片很难抉择,因此我一般都会多件下单,留下满意的,其他退货就可以了。”琳琳表示。
“现在很多消费者在网上买东西,就跟玩儿似的。”上述服装商家淼淼感叹。当网购演变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,消费者产生购买决策的谨慎度也随之下降,同时也会间接拔高一些低素质买家、羊毛党的气焰。
“另外站在平台的角度,很长一段时间它们更看重的是GMV的增长,而非净成交,在这个趋势下退货率是很难降不下来的。”琳琳表示。
六年前,阿里首次不在财报中披露GMV数据,去年开始也不再公布双11的具体GMV,不再单单关注量的增长是阿里电商步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。而在淼淼入淘的早些年,处在成长期的淘系电商必然会为拉动GMV而让利消费者,这与如今的抖音、快手在直播间频繁强调“包运费险、七天无理由退货、损坏包退”等一样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12-2021年,中国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攀升至1083亿件,增加了18倍。电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促进网购规模的扩大,而行业退货率与之成正比。
激情式购物拉高退货率
在电商规模整体提升的情况下,退货率越来越高不可逆转。“但直播带货正在加速这一趋势。”一位直播电商的运营人士表示。
直播电商的退货率普遍高于传统电商平台的退货率。这与直播电商的消费者决策属性,以及行业成熟度、规范度等各种因素息息相关。
直播带货更偏向冲动消费,消费者下单后反悔的可能性更高。上述直播运营人士表示,相比货架式电商,直播形式更具互动性和娱乐性,消费者容易受到主播的话语和氛围的影响,导致冲动购买。消费者下单时缺乏充分的思考和比较,事后可能会后悔购买进而申请退货。
同时,表演式砍价、饥饿营销、套路式憋单等促销手段早已屡见不鲜,主播通过各种夸张、套路式的话术营造出一种“不卖就会吃亏”的氛围,消费者来不及过多思考便被引导下单。
他同时表示,直播电商的退货率也与平台的流量推荐逻辑有关。以抖音兴趣推荐为例,若用户在某一主播的直播间长时间浏览或下单了某一款产品,接下来抖音便会将同类直播间不断的推荐给用户,若用户看到别人直播间的这款产品价格更便宜,那么很多人都会选择退款重新下单。
一般而言,相比于货架式电商的统一陈列,直播电商弱化了平台的比价环节。但抖音的兴趣推荐模型又在间接强化这一特征,抖音将同类直播间推荐给用户,同款或相似商品在不同直播间便有了比价的机会。加上直播产品定价与各主播的粉丝等级挂钩,不同直播间的同款商品价格差距本身就很大。
“不过,不同类型的直播退货率也有差距。一般品牌自播的消费者信赖度更高,退货率低于直播带货退货率的平均值;另外,达人带货根据粉丝偏向又分为产品型和主播型,很多垂直博主偏产品型,而明星等则更多属于主播型,一般主播型比产品型的退货率高。”上述直播运营人士表示。
直播带货千人千面,不同主播的风格、专业度、团队选品能力等都直接影响着直播间的成交,其退货率也必然与主播的个人特征息息相关。
除此之外,直播带货行业“造假”更是推高退货率的另一大原因。
上述运营人士表示,一方面很多机构为了给旗下主播做一个好看的数据,买水军刷单的现象比比皆是;另一方面是虚假售卖,例如珠宝类是平台高退货率的一个典型代表,很多珠宝直播间的退货率高达90%。“背后甚至有供应链专门为它们批量制造假的鉴定证书,每张单价低于一元。”
直播带货行业的规范度仍处在不断完善中,而虚假宣传、造假等不合规现象也是行业草莽成长时期所不可避免的。
直播电商之外,越来越频繁的电商大促同样属于激情式购物的范畴,大促、满减等都在拉高电商的退货率。
“满减凑单”几乎参与过电商大促的消费者都有相关的经历。消费者为了达到满减标准,通过一些不必需的产品凑单,而后再退货,这已是用户的普遍操作。
同时,电商大促本身就在不经意间激发消费者的非理性购物心理,大促期间疯狂购物,收到货后疯狂退货都是真是写照。每年双11过后,都是电商的退货高峰期。
另外,一位日用家居类商家表示,像他们这类整体客单价较低的店铺,很多商家平常是不开通运费险的,因此该品类整体的退货率较低。由于本身商品客单价不高,存在商品不如运费贵的现象,消费者退货意愿本身较低。因此这类商家面对消费者对商品不满时最普遍的处理方式是,态度好一点道个歉,然后红包补偿。
“但在双11这类大促期间,天猫平台都是强制商家开通运费险的,这也会导致购物节期间店铺的退货率明显上升。”上述日用家居类商家表示。
而内容电商盛行,购物节愈加频繁的背后,实则是电商行业进入存量增长阶段的一个缩影。行业基于GMV、AAC等量的增长已经告一段落,转而围绕存量做文章,以激发用户的潜在购物欲望,因此在这一大趋势下,平台与商家驱动的冲动消费现象只会越来越普遍。
高退货率反噬商家
“退货率对店铺利润、成交量,以及口碑等因素的影响是有一个临界点的,若退货率超过了店家的承受度,就会影响正常经营。”上述服装商家淼淼表示。
首先,在成本方面,若退换货太多,直接上涨的便是快递相关费用。“大部分商家都是开通运费险的,平台的运费险与保险公司合作,商家运费险的费率与退货率挂钩,退货率拉高,对应的运费险成本也会上升。”快递费与运费险随着退货率提升同步增加。
“若行业退货率仍持续上涨,接下来将是大量的商家取消运费险和包邮,或者直接通过涨价来覆盖退货成本。”当退货率超过商家的承受范围,最终会破坏行业的服务水平,并侵犯消费者的利益。
另外包括库存、面单、包装、人工等都会产生一部分额外的开支,甚至影响店铺DSR评分。当退货率、差评率增加时,系统会下调店铺的权重,影响流量推荐与用户选择。“若评分低了,平台的很多活动你都上不了,都是会产生连锁反应的。”淼淼坦言。
于平台而言,过高的退货率会给外界呈现出一种平台产品质量不过关、服务差的刻板印象,用户对平台产生不信任感,进而导致用户与商家的流失。
当前的抖音电商、快手电商仍面临着此类问题,这也是平台大力引进品牌,鼓励品牌自播的原因。通过品牌背书,整体提升平台口碑。
上述电商人士表示:“作为平台,他们肯定也是不乐意看到平台退货率提高的。高退货率除了影响平台整体口碑,也关系到平台的收入问题,一般商家在退换货方面的成本增加了,那么用于广告投放、平台活动等方面的预算就会更加保守。”
而在电商整体竞争环境愈发激烈的当下,平台更加“偏袒”消费者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。如今拼多多让商家苦恼的“仅退款不退货”,实则就是平台偏袒消费者的一个体现。
在这个过程中,平台为了吸引用户打造更加宽松便利的购物环境,商家在享受到平台的用户红利后,也不得不承受让利消费者的成本开支。
这似乎很难界定谁对谁错。不过,平台作为规则的制定者,重要的是要把握好这个“度”。作为商家,他们能做的唯有不断精进自身的产品,提升服务,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力。
文中被访者皆为化名
标签: